發(fā)布時間:2025-04-16
2025年一季度,安徽省各級消保委共受理消費者投訴7540件,同比增長25.46%,,解決6010件,投訴解決率79.71%,,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535.4萬元,,共接待消費者來訪和咨詢28295人次。
安徽省各級消保委受理投訴與2024年同期變化情況
根據投訴性質分析,,質量,、售后服務、虛假宣傳,、合同,、價格問題占據消費者投訴前5名,全省各級消保委受理這五類投訴分別為2386件,、2206件,、845件、673件,、560件,。與去年同期相比售后服務、假冒,、虛假宣傳問題投訴比重上升,,質量、安全,、人格權益問題投訴比重下降,。
商品和服務類別分析
在所有投訴中,商品類投訴為4927件,,占總投訴量的65.34%,,與2024年一季度相比,比重下降0.93個百分點,;服務類投訴為2417件,,占總投訴量的32.06%,比重下降0.87個百分點;其他類投訴為196件,,占總投訴數(shù)量的2.6%,。
2025年一季度商品大類投訴數(shù)據中食品類、家用電子電器類,、服裝鞋帽類,、日用商品類、交通工具類投訴量居前五位(如圖2,、表2所示),。與2024年一季度相比,家用電子電器類,、醫(yī)藥及醫(yī)療用品類,、交通工具類投訴量比重上升,日用商品類,、食品類,、房屋及建材類投訴量比重下降。
2025年一季度服務大類投訴數(shù)據:生活及社會服務類,、銷售服務類,、文化、娛樂,、體育服務類,、教育培訓服務類、房屋裝修及物業(yè)服務類居于前五位,。與上個統(tǒng)計周期相比,,教育培訓服務類、電信服務類,、互聯(lián)網服務類投訴量比重上升,,銷售服務類、文化,、娛樂,、體育服務類、房屋裝修及物業(yè)服務類投訴量比重下降,。
商品和服務投訴細分情況
在具體商品投訴中,,投訴量居前五位的分別為食品、服裝,、通信類產品,、鞋,、汽車及零部件,。與去年同期相比,廚房電器類產品,、汽車及零部件,、通信類產品投訴上升,,家用小電器產品、化妝品,,日用雜品投訴下降,。在具體服務投訴中,投訴量居前五位的分別為餐飲服務,、住宿服務,、美容、美發(fā),、遠程購物,、店面銷售。與去年同期相比,,教育服務,、保養(yǎng)和修理服務、放映,、演出服務投訴上升,,店面銷售、健身服務投訴下降,。
投訴熱點問題
網購生鮮類投訴與傳統(tǒng)農貿市場相比,,生鮮電商能夠給消費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購物體驗,。由于生鮮產品保鮮期短,,對保鮮技術和高品質物流的依賴性高,往往成為消費糾紛的多發(fā)領域,。網購生鮮類投訴主要集中于生鮮變質有異味,、缺斤少兩、產品規(guī)格與宣傳不符,、售后推諉等,。
例如:2025年3月,消費者董女士通過智慧315平臺反映,,其在某生鮮品牌直播間購買了2只鴨子,。在烹飪時發(fā)現(xiàn)鴨肉中出現(xiàn)很多細長條不明物體,引起強烈生理不適,。后經消保委組織調解,,被投訴人補償消費者現(xiàn)金共計800元,雙方達成和解,。
消保委意見
隨著中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網購生鮮產品的品質、安全性和配送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平臺生鮮經營者要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依法誠信經營,,確保生鮮食品源頭安全;電商平臺要加強對入駐經營者的審核,,提供多樣化,、個性化服務,強化售后響應機制,,提高消費者滿意度,。因網購生鮮呈現(xiàn)明顯的跨區(qū)域,有關監(jiān)管部門要提升跨區(qū)域部門間信息互通和聯(lián)合執(zhí)法能力,,維護網絡生鮮市場交易秩序,,加強對以次充好、食品欺詐行為的打擊力度,,讓人民群眾買得放心,、吃得安心。消費者也要增強消費知識,,生鮮產品到貨后要及時簽收并查驗品質,,根據不同品類做好存儲,如發(fā)現(xiàn)食品變質或存在其他問題要與賣家或平臺及時溝通,,并保留好相關憑證,,必要時向有關部門投訴,以便更好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新能源汽車類投訴:
隨著各地汽車補貼政策的落地見效,,汽車消費不斷升級,尤其是新能源汽車市場持續(xù)升溫,。伴隨而來的消費糾紛也呈現(xiàn)增長態(tài)勢,,主要涉及汽車質量、虛標續(xù)航,、服務拖延,、購車補貼等問題。其中,,涉及汽車補貼難兌現(xiàn)的投訴依然值得關注,,主要表現(xiàn)為在購車時,銷售人員未明確告知補貼政策細節(jié),,致使消費者在后續(xù)申領補貼時,,才發(fā)現(xiàn)自身條件與補貼要求存在偏差,引發(fā)糾紛,。
例如:2025年1月,,一名消費者向蕪湖市弋江區(qū)消保委反映,,其在某車企官方APP上預訂了一輛新能源汽車,并繳納了5000元定金,。消費者在訂購車輛時已與商家協(xié)商好,自己在當?shù)匾耘f換新補貼政策窗口期結束前會嘗試辦理以舊換新補貼,,如未及時辦理完成導致錯過窗口期,,商家可退回已繳費用。后因消費者確實無法辦理完成相關手續(xù),,于是向商家提出退款,,卻一直未得到處理。經調解,,商家最終向消費者退回了定金,。
消保委意見
汽車銷售、維修,、售后,、智駕等分屬不同職能部門監(jiān)管,職能的交叉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消費者的維權難度,。各有關部門要關注汽車投訴新領域,、新情況,強化部門聯(lián)動,,打通維權途徑,,更好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汽車行業(yè)組織要強化行業(yè)自律,,汽車經營者要在汽車銷售,、售后等各個環(huán)節(jié)提升服務品質,積極妥善化解消費糾紛,,樹立品牌形象,,營造放心的汽車消費環(huán)境。消費者要保留好發(fā)票,、合同,、車輛合格證等憑證,若發(fā)現(xiàn)商家承諾的補貼政策無法兌現(xiàn)或車輛存在質量問題,,可通過合法途徑維護自身權益,。
網購電動自行車類投訴
近年來,網購電動車成為不少消費者的選擇,,但由于消費者無法實際看到車輛,,且大件物流運輸存在磕碰等不可控因素,一旦發(fā)生質量,、售后等問題,,往往給消費者帶來諸多困擾,。
例如:2024年1月,消費者劉女士通過智慧315平臺反饋,,稱其通過某電商平臺購買一輛某品牌電動車,,商家產品標示電動車使用該品牌72V26A黑金石墨烯電池,收到貨后產品證件上顯示是超威72V20A鉛酸電池,,打開產品驗貨后實際為力久馳電池,。發(fā)現(xiàn)問題后及時與賣家溝通,賣家解釋證件電池和收到電池不一致是為了能順利上牌,,拒絕承認產品為其他不一致電池,,并在第二天私自預約快遞員上門取件退貨。后消費者在電商平臺投訴,,但賣家不予配合處理,,平臺也未積極處理。最終,,消費者選擇退貨,,但賣家不予退款。經阜南縣消保委調解,,賣家為消費者辦理全額退款,。
消保委意見
新版《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guī)范》將于2025年9月1日起實施,新國標對設計時速,、阻燃要求,、電動機性能等都做出相應規(guī)定,消費者在購買電動自行車時要詳細了解車輛性能,,盡量選擇和購買符合新國標的電動自行車,。如果是通過網絡購買電動自行車,還要與客服詳細溝通車輛型號,、電池性能,、續(xù)航里程等具體信息,約定好車輛發(fā)生質量問題后如何售后,,以免發(fā)生糾紛時權益受損,。此外,電動自行車需要上牌后才能上路行駛,,消費者還要詳細了解當?shù)厣吓埔?,與客服溝通好,要求其配合提供車輛合格證,、購車發(fā)票等憑證,,在收到車輛后應盡快檢查相關證件,以便及時處理問題,。
金融產品類投訴
當前,,不少消費者通過投資理財讓財富實現(xiàn)保值增值,。理財產品主要指由商業(yè)銀行和正規(guī)金融機構自行設計并發(fā)行的產品,將募集到的資金根據產品合同約定投入相關金融市場及購買相關金融產品,,獲取投資收益后,,根據合同約定分配給投資人的一類產品。通常來說,,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高于儲蓄,,但其并不是最終收益率,因此亦存在一定風險,,尤其是消費者購買到期后發(fā)現(xiàn)原有預期“縮水”,,往往引發(fā)消費糾紛,。
例如:2025年3月,,黃某向六安市消保委投訴,稱其2021年10月到市區(qū)某銀行準備辦理3年期定期存款(當時年利率為3.85%),,銀行工作人員向其推銷一款3年期理財產品,,宣稱年利率能達到4.8%,她就購買了這款理財產品,。到期后,,她贖回時發(fā)現(xiàn)本金損失了3000多元,收益與3年期定期存款相比損失5700元,。她認為銀行向其推銷理財產品時存在夸大宣傳并弱化風險提示的行為,,多次與銀行交涉賠償無果。市消保委介入后,,銀行方面表示不會向消費者作出“保本保息”類似的承諾,,且“投資有風險”的提示語在銀行內隨處可見,只能補償消費者禮品,,無法給予現(xiàn)金補償,。
消保委意見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guī)定,“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2021年5月銀保監(jiān)會發(fā)布《理財公司理財產品銷售管理暫行辦法》,,明確了理財產品銷售過程中的多項禁止性行為,。理財產品銷售機構及其銷售人員要切實保障金融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嚴格按照《辦法》開展銷售活動,,“不得虛假宣傳,、片面宣傳,夸大過往業(yè)績,,預測理財產品的投資業(yè)績,,或者出具,、宣傳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不得將理財產品與存款或其他產品進行混同”。此外,,金融消費者要根據自身收入來源及支出預算,、風險偏好、風險承受能力,、投資知識經驗等,,謹慎選擇適合自己的金融產品;要通過正規(guī)機構和正規(guī)渠道購買金融產品,,全面了解金融產品的性質,、風險和特征,認真閱讀和了解相關產品的文件合同和風險揭示書等文書,,客觀負責評估自己的抗風險能力,;要謹慎簽署合同,避免由他人代為簽署,,依法依約履行合同約定,。消費者如因金融產品或服務與金融機構發(fā)生爭議的,可通過金融機構公布的官方投訴渠道進行處理,,未達成一致的,,可向當?shù)亟鹑诒O(jiān)管部門反映,還可按照合同約定提請仲裁機構仲裁或向人民法院起訴,。
陳妍妍 張路明 趙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