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市場監(jiān)管報
發(fā)布時間:2025-06-25
歷史事件如何影響古代經濟發(fā)展?經濟規(guī)律如何決定古代歷史走向?翻開波音的《糧食、運河與白銀》這本書,我們可以從中知曉答案。此書另辟蹊徑,在歷史的王侯將相、善惡忠奸等視角之外,從錢、糧等經濟要素出發(fā),以扎實的研究為讀者呈現(xiàn)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別樣圖景,讓讀者得以從經濟學的維度重新審視中國歷史的演進。
作者寫作力求從細微處見雄奇,用通俗詼諧的文筆展現(xiàn)鮮活的前沿知識。在書中,作者選取糧食、運河與白銀這三個關鍵的經濟要素,深入剖析中國歷史的發(fā)展脈絡,為讀者呈現(xiàn)出一幅宏大而細致的歷史經濟畫卷。作者指出,“在古代社會,與軍事、祭祀和禮樂這些國之大事相比,錢與糧是更為底層、更為本質的國之大事”。有了糧食,才有人口;有了人口,才有稅收。古代中國的稅收大多來自農民,億萬個自耕農上交的錢糧支撐了中央王朝。糧食產量的增加促進了人口數(shù)量的增加。在古代社會,人口數(shù)量是衡量國力強弱的重要指標。人口減少和饑民遍野,會讓一個曾經強盛的王朝陷入不穩(wěn)定的危局。
粟、黍和菽,是先秦時期中國古代最重要的農作物。隨著人口數(shù)量的增加,它們已無法滿足需要,小麥的橫空出世改變了東方的歷史。戰(zhàn)國時期,小麥逐漸成為各國糧倉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秦國。從地理上看,秦國靠近西域,當?shù)亟佑|小麥這種作物的時間必然很早。而且,秦國擁有渭河沖積形成的關中平原,適合粟、麥輪種,讓秦國四季糧食充實。秦國最后坐大,統(tǒng)一天下,是有著雄厚基礎的。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戰(zhàn)國后期秦軍能夠連續(xù)作戰(zhàn),相當大的一部分經濟基礎應該來自關中平原出產的小麥。
運河,作為中國古代重要的交通基礎設施,對中國歷史的多元發(fā)展產生了積極影響,在經濟交流和社會發(fā)展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早期的運河以軍事目的為主,但越到后來,運輸糧食等物資的用途就越發(fā)凸顯。北宋時期,大運河的運輸量基本與唐朝持平,最多時曾經達到每年八百萬石糧食,超過了唐朝的最高紀錄。后來,隋唐大運河改頭換面,變成了京杭大運河。它不僅是王朝的一條運輸糧食的食道,更是王朝的堅強脊梁,撐起中華王朝的龐大身軀,體現(xiàn)經濟發(fā)展與政治決策之間的相互關系。
作者在書中指出,正是嚴重依賴大運河,才讓元朝和之后的封建王朝在時局動蕩時苦不堪言。白銀,作為明清時期中國重要的貨幣形式,其流入和使用對中國經濟產生了深遠的變革。隨著新航路的開辟,世界市場逐漸形成,中國通過對外貿易大量輸入白銀。白銀的廣泛使用改變了傳統(tǒng)的賦稅制度,促進了農產品的商品化和農村經濟的轉型。白銀的大量流入也帶來一系列問題,如通貨膨脹、經濟依賴等,對中國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當美洲白銀無法再輸入明朝時,大明王朝因錢荒就謝幕了。
此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審視中國歷史,認識到經濟因素在歷史發(fā)展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對于歷史愛好者和研究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次難得的知識盛宴,能夠激發(fā)我們以更加多元和全面的視角去理解和詮釋歷史。另外,此書延續(xù)了作者一直努力追求的寫作原則——“史實不惡搞,惡搞不史實”,在面對史實問題時,注重證據(jù)和邏輯,嚴肅認真;對于不涉及史實的部分,用活潑、時尚的語言,讓讀者在愉悅中閱讀歷史,感受歷史的趣味。
□甘武進